催眠讲堂之催眠现象中的解离就其价值而言是中性的
作者:中国催眠网 来源: 日期:2019-07-11 21:04:34 人气:
解离描述之前当我们思考欧内斯特·希尔加德(1992)提出的催眠的新解离理论时,我们已经在催眠时的心理功能的框架下探索过解离这个话题。在新解离理论中,希尔加德提出,“某些心理过程会从意识的主体中分裂出去,并且…
解离
描述 之前当我们思考欧内斯特·希尔加德(1992)提出的催眠的新解离理论时,我们已经在催眠时的心理功能的框架下探索过解离这个话题。在新解离理论中,希尔加德提出,“某些心理过程会从意识的主体中分裂出去,并且这些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程度的自主性”。根据它茌临床上的用途,解离可以被界定为将一个整体的体验分解为其组成部分的能力,这就为放大对于其中一部分的觉察而同时减少对于其他部分的觉察奠定了基础。
大多数的临床工作者在他们的临床培训中都会学习到解离,但是这种学习几乎总是在心理病理学的框架下进行的,所学习的是诸如解离性身份认同障碍(简称为DID),心因性失忆和神游症这类的解离障碍。解离被认为是处于创伤中的人具有的一种基本的反应,例如一位强奸被害人报告她在被攻击的过程中漂浮在自己的身体上面。在某些例子中,解离被认为是如此的极端以至个体可以对严重的和持续的创伤进行解离并发展出失忆。以这类防御的方式来使用解离一直被认为和解离性障碍的发生有关。
就像是其他的催眠现象一样,解离就其价值而言是中性的,既可以出于积极的目的,也可以出于消极的目的来应用它。用解离来压抑创伤从而使其恶化为一种解离性的身份认同障碍显然是一种不健康的应用。与此相反,作为一种疼痛管理策略的解离可以让人“走出疼痛”,这是出于相同的分离原则而做的一种有益的应用。在应用解离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能意识到,这些过程是否具有积极或消极的价值乃是由它产生的结果来界定的,而非过程本身。
解离是一种自然的体验,所有人都能够以一种他们甚至没有觉察到的“置身事外”的方式对信息做出加工和反应。每天,人们都会通过一个叫做电话的工具对脱离身体的声音讲话。眨眼、吞咽、调整姿势和呼吸这样的物理过程可以在没有任何意识的参与下继续。所有的个体都曾经体验过内心分裂的感受,就好像在某些体验中自己既是参与者又是观察者。即便是常见的俗语都能反映出解离的状态:“我充满着喜悦和我自己在一起”,“一部分的我想要离开,但是另一部分的我不想那么做”,“我这么做完全是没脑子的行为”。
通过解离,人们并不一定要和他们即刻的体验联结在一起,无须卷入和“存在”着,如果那么做对他们更好的话。他们可以“装装样子”但并不真的“在那里”。意识觉知可以游离到其他的地方,专注于任何其他捕获注意力的事情,因此就能让人们做出更自动化的潜意识反应。催眠的体验越深,解离的程度就越大,而非意识反应出现的可能性也越高。催眠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解离性的体验,而解离可以被认为是界定催眠的核心特征:你可以在不放松的情况下处于催眠之中,但是如果没有任何程度的解离存在的话,那么你就不可能处于催眠之中。
解离的一般应用 可以以相当多样的方式使用解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将一个整合的体脸分裂成为不同的部分可以产生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可能性。例如,一个人可以将某个体验具有的理智的成分和情感的成分分裂开来。这对于将他们的信念同自己的感受区分开来一头雾水的来访者而言或许很有帮助。
我有感受但是没有记忆 这种特定的思维/感受解离现象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让我们对心理功能有了更多的理解,为了说明这一点,请考虑一下在舞台催眠表演中对这种现象的演示。舞台催眠师对被催眠者给予的暗示是让他们想象(阳性幻觉)在观看一部他们曾经看过的最搞笑的电影。他们自然会服从,然后开始捧腹大笑。接下来,舞台催眠师让他们通过阳性幻觉的方式观看一部他们曾经看过的最悲伤的电影,而此刻他们开始哽咽和哭泣,常常会真的流出眼泪。然后,舞台催眠师暗示说这部电影又开始变得有趣起来了,于是他们又重新开始捧腹大笑。这是一种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情感诱发”的现象,即通过暗示在人们身上引发情绪状态。不过,更为有趣的是,当舞台催眠师随后问被催眠者,“你的电影到底为什么那么有趣或那么悲伤?”被催眠者典型的反应是说:“我不知道!”现在,请停下来问问你自己,这是怎么一回事?
被催眠者并不是不情愿描述在电影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以至产生了如此明显的强烈情绪以及笑和哭的反应,而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就像他们诚实地表达的那样。舞台催眠师暗示的是体验到有趣和悲伤的情绪,但这些感受并没有和某段特定的记忆联系在一起;它们是从某个特定的情境中被解离出来的感受。
事实上被解离的感受是可以存在的,而且它可以在不依附于某个特定的情境下影响行为,它只是关于感觉某个感受的一个一般性的暗示,而许多被卷入压抑记忆之争的治疗师并不能理解这个简单的事实。如果来访者报告说:“我有一种可能曾经被虐待过的感受,但是我没有这类记忆,”治疗师就会错误地假设,一旦有某种感觉的存在,就必定有一个和它相关并导致它产生的情境。然后他们就会去寻找那个可以证明这种感觉的存在是合理的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通过虚构的机制——用想象出来的体验填补记忆的空白,而这些想象出来的记忆和真实的记忆几乎无法被区别开来——无意间创造出那些情境。我希望,现在你能通过对催眠的学习而对记忆、创伤和可暗示性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好的洞察,并且能够避免犯下这类代价高昂的错误。
本文网址:
上一篇:催眠术当中使用催眠语的要点
下一篇: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