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与放松的那点事(个人亲身经历)五
今天已经是第五期了哈,接着讲。
016. 牛顿第三定律与一个笑场的故事
连着逛了几天论坛,都快被各种标题晃瞎了。就跟逛集市似的,各种各样的吆喝声好不热闹。说书的、算命的、开眼的、遇鬼的、扒经历的、打假的、贴小广告的,有单占一样的,也有囫囵着来的,让人看得开心不已。
没关系,大家上论坛来,大多是抱着逛逛的心态。逛逛嘛,就是哪有热闹,凑哪里。看到好玩的,讲讲价;觉得投缘的,说两句。这都挺好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背景、性格,有紧密与之相连的人,有所恐惧,有所希翼,是一个个复杂的个体,是值得尊重的。标签却让这背后的信息无限简化,这种简化会让我们的判断力急速地麻木下去,从而遵从于或有意或无意,被煽动起来的群情。
本能的暴力冲动被合理化之后,集体无意识地互相攻击变成了简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也是我最近常常看到的现象。
牛顿第三定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经常发脾气的人,每一次对外的愤怒,也同时在向内刺激着自己;一个对其他人斤斤计较的人,每一次细数他人的不是,也同时在向内郁结着自己;一个对外界漠不关心的人,每一次感叹世界的无趣,自己的生命也慢慢黯淡下去。高血压、失眠、抑郁,由此而来。
我相信这样的顺序:首先发生生命力的扭曲或枯萎,疾病随后而来,而非反之。
一个拼命向外贴标签的人,便是在拼命限制自己,当我们的生命受到如此多的局限的时候,深度与宽度便不复存在了,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
虽然牛顿第三定律说的是别的事情,但是在这里也同样适用。且扯到这里,我接下来要说的这段经历,也与之相关。
人就像一个双向天线,很多时候对外的力也是对内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与这一次的案例有关。此次的催眠对象为同事F,是个非常爱笑的女孩子。
真的是非常爱笑,到什么程度呢,基本不论说话内容:每句话至少跟着一个笑声。不是露齿而笑的那种无声的笑容,而是真的会发出实在的声音。而且同事F的笑声是非常特别的,不是“呵呵,哈哈,嘿嘿”,而是时常伴着说话“哧溜”地笑出来。其音效相当于“嗤~”“嘻!”“噗!”
这个与其说是笑声,更像是某种东西泄漏的感觉,我初次与她认识的时候,这种说话方式真的是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明明是很认真的在说一件事情,却让初次见面的人笑成这个样子,真是罪过。
后来认识的时间长了,我才知道,不论说什么,F都会扑哧扑哧地笑个不停。经过我的观察,F发出笑声,并不是认为什么东西好笑,而是一种焦虑的释放。证据就是,在说比较重要的事情的时候,笑声明显增多(或者说是漏气声);在说比较不确定的事情的时候,笑声明显增多;在说比较敏感、给人压力的话题的时候,笑声明显增多。
F在笑的时候,有明显的不自觉的耸肩动作。就好像一个导电不均衡的铁棒,在F感到焦虑的时候,焦虑的电流就“刷”地顺着脊柱流上肩膀,造成一个耸肩的动作,然后F会同步地发出一个“噗!”“嗤!”“嘻!”的声音。
原来不是我听错了,真的是有东西在漏出来:焦虑感。
由于她自己没有察觉,长时间的这种自然反应,让她的整个上半身都处于肌肉僵硬的状态,尤其是脖子和肩膀的肌肉。人在长时间地对外释放焦虑的时候,也会这样对自己的身体产生影响,这也是一个相互作用力的问题。
那天我试着戳了戳F的肩部肌肉,发现很僵硬,与处于自然状态的肌肉有很大的不同。于是在一个非常吵闹的环境下,利用中途休息的20分钟,我尝试对F做出放松引导。
这有一定难度,一方面F认为我的方法非常有趣,另一方面,新的方法也让她感到一定程度的紧张。两件事都导致了一个结果:她扑哧扑哧地笑个不停,我几乎没办法让她平静下来。
于是我安静地等着,过了5分钟,她终于多少平静了下来。在已经变得逐渐流畅的引导下,她慢慢闭上眼睛。我用逐步放松的方法,令她的面部明显地柔和了下来,F的后背也靠到了椅子的靠背上,呼吸由浅入深。
那是个忙碌的晚上,在白炽灯略微滋滋作响的声音里,F的肩膀逐渐开始明显地随着深入的呼吸起伏起来。
今天先到这里,下期我们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