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与放松的那点事(个人亲身经历)二
大家好,今天接着上一期的催眠与放松的那点事继续讲
005. 体验过后的思考
这次的经验堪称又好笑又无奈,却带给我更多的思考。
我没有由于这次的失败经历而放弃研究催眠,而更关心这次经历为什么是失败的。
我认为关键原因在于,我不够放松。
为什么这么说?这里要提到一个“意识活跃程度”的问题。当我们的意识活跃程度降低时,比如困得叮当作响时,或者喝醉到一定程度,我们很容易接收别人的建议,比如把出租车当成宾馆房间、又或者莫名其妙把手里的东西交给别人。当我们在其他人有意识地引导下,不顾外界干扰或实际看到的情况,形成自己的观念与想象时,就可能成为被催眠的状态。
但是,这种被引导,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达到的。比如说,你想去引导一个被大狗穷追不舍的人,就算在他耳边念300遍,也是不管用的。因为这时,人的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意识程度极高,对周围的实际环境有着高度的警醒。
催眠师的工作,就是绕过这种使人警醒的状态,改变人的意识活跃水平,从而达到想象与治疗的效果。
006. 很平常的催眠术
看到这里,大家心里大概是这么想的:
“哎?说好的神奇效果呢?
怎么不能唤醒灵魂呢?
怎么没有大天使出现呢?
怎么没有套出你的银行卡密码呢?
怎么没看见前世呢?
怎么好像也没什么效果呢?
哎?好像和我平时听说的催眠术不太一样啊?”
且不说这与此次催眠的手法不正确有关,平时我们大家由于对催眠术不了解,加之市场上的各种不当炒作,导致这种本来就不在公众视野内的技术,被传得越来越玄、越来越神奇、或者越来越可怕。
想想平时家里长辈对于我们经常使用的电脑、网银、或是一些科技产品的态度吧。
“网上购物,是不是啥都能买到?——对产品效果的高估”
“网银一定不安全,坏人会把里面的钱都偷走。——对产品安全性的怀疑”
“哪能面对面视频通话,肯定是骗人。——对产品功能的不信任”
“我不碰那东西,不会,会弄坏它的。——对不了解产品的回避”
现在大众对催眠术的态度,大抵如此。
那么,真的如大家所认识的一样吗?其实并不然。催眠术,是一门很平常的技术。
现在有很多人在夸大催眠术的效果,也有人在嚷嚷它是一门很邪恶的技术。相信了二者的信众,不论是哪一个方面,可能都没有在认真了解它的起源、历史以及原理。这个先不急,以后慢慢说,在这里,就只说一句:
任何脱离了清醒认知,不了解产品的运作原理,就夸大产品的正面或负面效应的行为,我不赞同。
如何说?我可以用一碗大酱汤,给大家同时发明一种神教、与一种邪教。
您不信啊?且听我扯扯淡。
“飞天大酱汤神教教义”
大酱汤是一种温暖的家常汤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大酱汤的神奇。
大酱汤,食材仅由黄豆酱、少许的贝肉、新鲜时蔬组成(我其实也不知道是都有什么,大概是这些吧??),绿色无污染,不含有任何化学添加剂对人体没有任何的代谢负担。
在都市人繁忙的生活当中,一碗大酱汤能给我们简单温暖的幸福,让我们得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享受。
其中的主要成分:黄豆酱,由精选的黄豆酿造而成,由XX工坊良心制作,在发酵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多对人体有益的物质,例如酵素(纯误)。酵素是一种纯天然产物,有排毒,养颜,补气血的功效,每天食用少量酵素,可以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每天食用大酱汤,获得健康无忧的温暖人生!
“飞天大酱汤邪教教义”
现代社会,人类由于自己的贪婪,使用了很多毒物。
像化肥、杀虫剂、除草剂,这些违反大自然规律的毒物,正存在于我们每天食用的食物当中,侵蚀我们的身体!
我们每天食用的食盐,是一种氯化物,什么是氯化物?听起来是不是很可怕?
嘘,我只告诉我教信众,这是个被隐藏很深的秘密:氯化物是一种毒物!!!
我们平时饮用的自来水中,用来消毒的那种化学品,就是氯化物!(确实是,但是除了和食盐一样含有氯元素之外,并没有什么鸟关系)
对,很可怕吧!
没关系,我们有大酱汤这种神奇的物品,里面只使用发酵过的黄豆酱作为调味品,没有任何化学添加剂,也没有食盐(那你的酱为什么有深深的咸味)!
每天食用大酱汤,我们的身体不需要其它的任何食品!对,多喝大酱汤,喝得越多,你就越能体会到大酱汤的奥秘!
喝到2500升的人,灵魂会得到净化!我们不需要医药,我们只需要大酱汤!
快跪在我飞天大酱汤教的旗下,每次喝大酱汤都要跪拜,大酱汤是最尊贵的存在,不许直视大酱汤!
哈哈,扯淡就扯到这里。这简单说明了,一种平常的事物,是如何被染上神秘的色彩,以及如何被两极化的。催眠的本来形象大概也就是在这种两极化中,变得越来越模糊。
简单来讲,催眠是使用各种手段引导人的注意力,进而改变人的意识状态的一门学问。使用这种手段,我们可以达到治疗失眠、缓解焦虑,令身体得到充分放松与休息的效果。
至于更多的说明,会在后面补充一些。
007. 思考与寻找的继续-“可靠”的判断方法
继前文经历的结束,我还在继续寻找可靠的催眠技术。
如何算可靠呢?下面在催眠术方面,我稍微谈谈自己对于“可靠”的理解。
可靠不意味着持有名号很大的机构的资格证书,而是说催眠师理解催眠治疗的适用范围以及合适方法。大家可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遇到过如此介绍自己的人:给你300字自我介绍,其中200字是资格及头衔的名字,先把你晃瞎,剩下的再说。
那么,这样的人真的可靠吗?我们还是需要自己做出判断。有时候,先思考后断言,就是一种善良。不轻易给别人欺骗自己的机会,亦或是让谣言止步于自己,都是这个道理。
在此给大家提供一个初步分辨催眠治疗师是否可靠的简单办法,我大概总结为三点:
其一,询问催眠师是否能够区分表演催眠与治疗催眠。道理很简单,比如一个医生,他连让你变得更好受还是更好玩的方法都分不清,那你放心把自己交给他吗?这是其一。
其二,催眠师是否兴致勃勃地谈论前任案例,期间暴露受试者的个人隐私,敏感信息或表露出对前任受试者人格的不尊重。道理还是很简单,治疗师的本分是治疗,首先要尊重受试者,因为受试者是在信任催眠师的前提下受到治疗;其次要保护受试者的隐私,不在任何必须必要的场合透露受试者的个人信息。
其三,催眠师是否明确自己的能力范围。催眠目前在国内,还是主要作为一种心理治疗的辅助手段在使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催眠师都有心理咨询的资格。比如你找一个催眠师治疗失眠,这个催眠师是没有心理咨询资格的,如不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证书,但是还是非要拉着你给你分析精神症结,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以上三点,就是我总结出来的,初步辨认催眠师是否可靠的“3步走”。大家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酌情参考。
带着这种意识,我后来找到了我觉得可靠的技术。那也是我对催眠技术学习的正式开始。
后期补充:
如果初步判断催眠师可以信任,那么之后对于其水平的判断,就需要更加精细了。在这里大致总结为:
1. 是否从事专职。我曾经把自己的电脑交给了一个大学的数码店修理,当知道数码店不止修电脑,同时还修手机、手表等等日用品(而且还都是同一个师傅修理)时,我不知道你怎么想,反正我是很想把我的电脑拿回来的。当然,电脑最后还是修好了(我偶尔还是会觉得电脑里其实镶嵌了其他东西的零件(笑))。
我不是说,人不可以同时发展多项技能。但是,如果我是专攻铁人三项的运动员,我可能不会心心念念地去破游泳的世界纪录。其他事情,也可以作同样理解。
2. 是否受理个案,以及已受理的个案数量。
这个很好理解,可以从这个指标中看到催眠治疗师的经验值。玩过游戏的朋友都知道,没有经验值,怎么能升级呢^^。
008. 学习的开始
在这个网络链接个人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成为一个终生学习者。这是时代带给我们的极大好处,就像一个无比巨大的巨型超市,只要你想找,总能找到最爱的那一款番茄罐头。问题是,我们是不是真的想要找到?
平时买到新的家电,读说明书之前,我会想先自己戳弄一番,而后再看说明书,就能够更快地熟悉操作。依着这样的脾气,我找到了一个实践主义至上的地方。
可能有人要问,为啥非得找地方学?不会自学啊?
嗯,我也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
虽然可以自学,但是催眠技术不像小提琴,不是一人十八年寒窗苦就可以升级的技巧。最不济,你得有一个催眠的对象来开始技术的实践。但是,在你连引导词都记不全的情况下,自己的羞涩感(恩是的你没看错)以及对他人的反馈的忐忑感会无限拖延你的第一次尝试。大多数时候,在我们犹豫的时候,就是我们放弃的时候。
最快的方法,就是找一个有人指导、有人学习,而且大家水平可能一开始都不怎么样的地方。
这个理论我总结为,想跳广场舞,不仅得有广场,还得遇到大妈。
然后我就开始在这个广场上开始跳很蹩脚的舞。没关系,每次我都会发现自己蹩脚的一个方面,然后改善这个方面,然后继续跳。然后这个舞可能就比刚开始好一点,再好一点,然后,再好一点。
009. 速度与放松-不是越快越好
明晃晃的白炽灯下,一个工作日的晚上,学习与实践的开始。
这是首次的集体课程,于群视频中举行。群视频的窗口左边,几个头像很沉默。相隔千里,观众的视线却不折不扣地穿过网络,让台上的我非常的忐忑。
我将要开始在台上开始首次对人的放松引导。
你可能觉得,既然要开始对人引导,那我已经经过了非常谨慎的学习,已经可以流利背诵大段引导词了吧?已经熟知各种催眠理论了吧?已经能够让人在短时间内流口水睡觉了吧?
简直是完全相反。
这时候的我,距离刚刚开始学习,大概过了50分钟。50分钟的时间内,脑袋里的东西,大概塞进去这么几样。
老师的长相。其他人的长相。模糊的引导概念。几个谓语。几个名词。
没有了。一点也没有夸张,就好像学驾照,教练给你指了指方向盘、刹车、油门,然后让你开始上路驾驶。
路上的车还挺多的。
我好像想起了哈利波特电影里的魔法课,哎?是不是拿出我的小魔杖,把咒语念出来就能搞定?
开始的时候我还是很乐观的,至少。
同样上台的摄像头对面,有一个面无表情的男同学。这个同学的表情,平淡到一种让人感动的地步,让我觉得就算我什么都不说,他也可以自己仰头睡去。
于是我开始把自己脑袋里觉得能用的东西一股脑地倒出来,连着说了不知道多少时间。按我当时的理解,就像念对了咒语一样,感觉咒语的魔力分分钟就要起效。
这说明了人有时候对自我感觉是十分错误的,当我觉得自己一气呵成,十分圆满的时候,男同学脸上出了变化:他的眉毛中间揪了起来。
天啊,这可不是什么好信号。
果然如此。
而后我的(在我想象中应该已经变得很放松的)引导对象就(毫无放松迹象地)睁开了眼睛。“你说的太快了。”他这么说。看来刚才说了一大通,与其说是在对别人作放松引导,不如说是在烦人家。
这就是第一次的实践经验,很快,很无效。
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一个因素:引导过程中的速度。
速度,在我们的生活总似乎是一个越快越好的东西。答题速度快,说明学生学得好;制造速度快,说明工厂产量高。高速似乎是新时代的一个梦想,我们的社会为了更多更好地供应人的需求,正在变得越来越快。
问题来了,高语速是否能让我达到引导人放松的目的?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
在进行催眠治疗的时候,需要受试者达到一定的放松程度,而后治疗才能够得以继续。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减速的过程,而非反之。
可能大家都有类似的感受:躺在床上,思维像刹车失灵的火车,横冲直撞。“睡觉”的指令像一面信号旗,当旗帜立起来的时候,我们的意识活跃程度,正常来讲,会逐渐降低,最终意识活跃程度低至睡眠水平,人就会沉沉睡去。在失眠的情况下,我们会失去对活跃程度的控制,于是就翻身到天明。在持续高速的意识活动下,我们无法得到休息。
在一般的放松引导过程中,我们通过语言引导人们的注意力,并且让人的思考动作随着引导变得越来越缓慢,放松状态由此达成。
但是,你如果说的太快了,就会达成反效果。在首次的尝试,我就“成功”地做到了这点(骄傲脸)。
为啥这么说?平时我们说话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说话特别快的家伙?一般听这种家伙说话,如果不是很熟的情况下,是会十分疲惫的。高语速,一般是不会有什么安抚的效果。
你不信啊。
那下次给自己家宝宝念睡前故事的时候,试着把语速提高2倍。等着你的好消息呦。
人的神经系统中,有一个叫作“反射弧”的东西。这是高中基础生物的内容之一,其大概意思是,从接收到外界刺激,到神经中枢产生感受,到我们做出实际动作,是一个连续但不同步的过程。就像手被火烫到了,我们会迅速缩回那只手,同时“哎呀”大叫数声,而后手指的灼痛感才慢慢袭来。
这看起来很流畅的瞬间事件中,存在着乍看之下不可见的微小间隔与空隙。
这就意味着,从我们听到别人的话,到我们注意到话语内容,再到我们对内容做出反应,其中间存在着一个或数个延迟。
无视这个延迟,所有的引导都将是无效的。
这便是我的第一课,一个关于速度的教训。
由于篇幅限制,更多内容下一期再讲。